《分数的认识》评课
武进区郑陆中心小学 张惠芬
连续听了三堂不同学段的《分数的认识》数学课,对小学阶段分数教学的发展更加清晰,不同学段的学生,认知程度不同,教学内容安排由易到难,要求越来越高,第一阶段要求学生把一个物体平均分,第二阶段要求学生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第三阶段,要求学生把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看做“单位1”来平均分,随着儿童的认知水平越来越高,对分数的认识也越来越深。
1、加强动手实践活动,建构数学知识。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重视学生学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这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三位老师都能重视学生在做中学。小学生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获得数学知识需要个人再现类似的创造过程(新课标)。如:羌老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在初步认识后,让学生用长方形折并涂色表示。接着,在认识了的基础上,让学生用长方形、正方形或圆这些材料折一折并涂色表示二分之一,再让学生对一个个作品进行辨析。于是,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逐步清晰了二分之一的概念――“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二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二分之一”。陆老师在教学中,让学生猜出一个个不同的几分之一,几分之一也就很容易地从学生的手指中一个个地 “诞生”了。
2、生态课堂,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三位老师都能从始至终都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与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羌老师从折图形、画折痕、画阴影、平均分、得出分数的写法、读法、意义。在轻松、和谐、平等的环境中,动态生成,没有一点感觉上教师硬性的将学生的思路拉的现象。给人以顺水行舟,行云流水一般的感觉。陆老师和范老师在认识了几分之一之后,让学生创造一个自己喜欢的分数,进一步体验分数的意义。由此可见,既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还体现了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这也是生态课堂说追求的理想境界。
3、活用教材,体现数学课的“人文性”。 像“陆老师把教材重组,以小新写的日记为线索,从刚开始的误解到自主探索后得到正确的分数意义,引导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理解,既让学生掌握了分数的意义,同时也帮助学生学会了怎样写数学日记。知道了数学日记可以写哪些内容等等。
另外,三位老师都能重视对学生说的训练,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分数的意义。
听完这三节课,我深切地体会到,数学教学不仅应关注学生获得怎样的结果,更应关注他们是否经历了自主探索的过程。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的实践、探究与交流的过程,才有可能懂得数学的价值和意义。也只有让学生在“做中学”,才能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