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老师分别执教了三年级上册与下册的《认识分数》这个课题,这两节课,两位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精心设计,用多种形式,培养和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善于表达。学生自始至终置身于教师为其创设的发现和讨论的情境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探讨、质疑、创造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思考、交流、倾听、发现中学习数学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纵观这两节课,我觉得都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生活情境中导入新课,感到有趣!
分数起源于分,是人们在处理“分物品”的长期经验中形成的,羌教师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创设了十分贴进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两人郊游分食物,从分的过程中进行体验和感悟:怎么分?平均分。平均分也是本课的一个重点。把1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到一半。用以前学过的整数不能表示了,很自然的引出分数。学生的学习完全是从生活经验中得来,怎能不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产生了积极的探究情感呢? 陆 老师则从学生写的数学日记中有关分数知识的描写应用入手,学生也很感到亲切自然。
2、教学活动以操作探究为主,学得有趣!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老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探究环节,在不知不觉中理解并掌握分数。如,羌教师组织学生折一张长方形纸并表示出它的1/2,在操作中,帮助学生实现了1/2从有意义接受到自由表达的过程。 陆 老师同样如此,前后分别出示一只、两只、四只、六只桃子,让学生动手平分给两只猴子,在操作中,帮助学生明白一个整体中不管有几只桃,平分两份后每份都是二分之一,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分数的本质意义。这样的教学,体现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不仅让学生用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从而达到有效的数学学习的目的。
另外,在讨论比较分数的大小时,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演示,让学生很清楚的看清并理解了平均分的分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的道理。
整个探究过程是全课教学的亮点,凸显数学教学最本真追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使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步步深入,层层递进,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完成几分之一概念的建构。
3、把生活引入课堂,让学生“活学活用”
学生一旦走进生活,就容易将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容易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思维研究生活,用数学的方法解决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体验生活的意义,享受生活的乐趣。
练习中,国旗,一个五角星,一个西瓜,一块巧克力,都可以拿来成为数学材料,成为数学练习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练习有机地拓展了学生的认识视野,使他们真切感受到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切实体验到分数的价值。
总之,这两节课课堂时间分配合理,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宗旨着眼,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加工成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体悟和创造的活动。四十分钟时间一晃而过,给人留下“课虽完,意未尽”之感,是一节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