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精彩的数学课便在学生对东东的喜爱中意犹未尽地结束了。回味整节课,羌老师在本节课中的一些做法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让学生在做中学。
小学生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获得数学知识需要个人再现类似的创造过程(新课标)。本节课中,羌老师让学生在初步认识后,让学生用长方形折并涂色表示 。接着,在认识了 的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辨析涂色部分能否用表示。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于是,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逐步清晰了几分之一的概念――“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几分之一也就很容易地从学生的手指中一个个地 “诞生”了。
二、让学生数学的眼光更敏锐。
“学生学习数学,就是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首先应该是生活的概念。”“要鼓励学生现学现卖,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概念。”学生随着老师,在狐狸兄弟分饼的活动中,巩固了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同时,初步感知了“平均分的份数越少,每人分得的就越多,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人分得就越少”,为后面学习分数的大小做了准备。后来的分西瓜、火眼金睛、根据“法国国旗”、“五角星”、“巧克力”联想分数几分之一等环节。让学生在找分数、辨分数的活动中,增强了数学意识,同时,也让学生的数学眼光更为敏锐。
三、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整节课,羌老师的教态随和、语言亲切,学生一直都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尊重、民主的氛围让学生的思维火花不断闪现。在认识几分之一部分,羌老师提问:“你想认识哪一个分数,想自己折还是老师告诉你?”学生在这样的提问下,积极地展开了折纸活动;“你能写得比羌老师还要漂亮吗?”,这样的话语又激起了学生写分数的欲望。
数学由此变得更加的有血有肉、有情有感,这又怎么能让孩子不喜欢数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