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陆中心小学生态课堂案例评析
执教者 |
吴建成 |
年 级 |
三年级 |
学 科 |
数学 | |
执教内容 |
平均数 |
时 间 |
2013.6.5 | |||
评课主题:课堂生态性的体现 |
评课人 |
牟晨娣 | ||||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在小学数学里,它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在本节课中,要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要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以往在教学平均数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新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吴老师这节课的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中都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究状态,从课堂活动中,不断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较好地掌握了平均数的意义、作用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 吴老师的这节课不仅在教学过程上流畅、自然、和谐,在设计理念上更加富有新意,充分体现课堂的生态性: 1、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走进平均数的学习。 吴老师一进课堂就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以小组比赛引入,活跃学生的情绪,同时又以不公平的比赛结果,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则抓住契机加以引导,要怎样比才公平?不加人、不减人、数量又不变的情况下,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有——就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平均数”来帮我们解决。从而使学生产生了学习平均数的内在需要。 2、借助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使一个虚拟的数,将教材中的主题图进行了动画处理,在观察与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要看这个组平均水平,就要使每个人的数量同样多,需要把多的给少的,教师通过幻灯演示“移多补少”的方法,学生找到了平均数,教师并没有急于去计算平均数,也没有止于平均数的求法上,而是进一步追问:它是从哪来的?代表什么呀?在追问中,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3、联系生活实际,促进学生体验平均数的作用。 新教材的设计上,特别关注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吴老师读懂了这一理念,将例题的处理,建构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示另两组队员数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说说哪个组水平高?怎么比较?在学生汇报的办法中, 吴老师引导全体学生共同评价,并发现其比较方法的不足,一步步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并突出强调了平均数可以反映一个组的平均水平,即:体验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意义与作用。在后续的练习中,进一步借助生活情境,加深了这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可以说,这是一节有内涵的课。 4、巧设课堂练习,反馈学生学习平均数的效度。 吴老师在练习设计上更是推陈出新、不拘一格。首先回到课前情境,用比较平均数的方法解决推荐那组参赛的问题。其他练习设计,也不是简单的做形式上的重复,而是立足于学生思维内部的建构,根据教学目标进行了有针对的检测与反馈。如:情境辨别题,检测了学生对平均数含义的理解,在日常生活情境中对位,也强化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进一步明白,平均数可以帮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从课堂效果上看,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不仅检测了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同时还强化了对平均数的了解,为以后的应用做了良好的铺垫。 吴老师在最后的课堂小结上联系学习内容,让学生来评价对老师的课堂教学做出评价,体现了新的评价观。 总之,吴老师的这节课,无论是从设计理念上,还是从教学方式上,都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前提,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目标,是一节非常成功的生态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