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评课
听了两堂《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可以说是典型的同课异构课,两位老师的教学内容相同,但教学的方法和训练的主线不同,达到的教学目标相同——学生能熟练地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而且正确率都很高。两位老师有共同的优点:
1、整节课体现了“生态课堂”理念 。生态课堂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其自主发展的能力。两位老师的课,都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性,教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参与问题的思考。如:在口算44-25这一问题的过程中,老师就给学生提供了主动探索的机会和更多的思维空间,学生在这一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中找到了多种口算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2、这节课的教学,两位老师教态自然,语言亲切、和蔼可亲,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语言目的性强,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而展开,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思维能力显得异常活跃,通过交流学生得出了多种不同的口算方法,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延伸。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两位老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和想能法认真听取,公平对待,就如同学生的伙伴一样,和他们一起探讨。评价的语言准确得体,富有针对性。这也是生态课堂的具体体现。
另外,两位老师还各有特点:
陆晓燕老师注重学生说的训练。由于学生在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时已经熟悉了例题中的场景,因此,陆老师在整节课中,从复习引入到看情境图到提出问题再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始终在思考、交流。老师做到了一个引导者的身份,给学生留出了思考交流的空间和时间。新课标的计算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关注计算能力,还要关注学生自主探究的创新精神,更要关注与人合作的意识及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说,陆老师这点做的比较好,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须敏霞老师注重学生估算能力的训练,无论是复习还是新授、巩固练习等环节,都能让学生估算一下,得数是多少,然后进行口算。因为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是在学生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用的口算思路可以是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也可以是两位数加整十数再加一位数。由于学生脑海中对笔算的思路比较熟悉,所以须老师首先注意了帮助学生跳出单一的笔算思路,激活学生潜意识中口算的那根弦,打开了口算的思路。其次,引导学生用笔算的方法(在被减数上面用点做记号)进行直接写出得数,我想这种方法对于一些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来说,也许效果比较好,所以作业正确率也很高。
也有商讨的地方:
本节课在两位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打开了,找到了解决一个问题的不同方法,也就是做到了算法的多样化。但是新课标所积极倡导的算法多样化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那就是算法的优化,算法只有在优化后多样化才有意义,否则对学生来说加重了课业负担,而且不能得到算法多样化所带来的好处,一些学困生还会被搞得更加糊里糊涂。提倡算法多样化,并非要求学生一定要掌握多种计算方法;也并不是要求学生要生硬地去套出多种算法。算法多样化应是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新课标中所提及的算法多样化和优化,是指集体的多样化,个体的优化。在优化的基础上再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加以巩固,并逐步形成技能,我们才算达到了目的。在课堂上,当学生出现比较复杂的算法时,教师可给予肯定,但不一定非要所有的同学都理解这种算法,就像课堂上出现的那种情况一样,不但浪费了时间,而且部分学生糊里糊涂,不知道该怎么算了。所以,导致课堂上最后练习的时间也不多了,有些学生也没有形成一定的技能,没有把最优化的口算方法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子里。如果这时教师能及时引导学生对口算方法加以总结、提炼和概括出哪种方法比较简便,引导学生学会简便的口算方法,那么也许效果会更好些。另外,如果把两位老师的关注重点结合起来,那么课堂教学的效率将会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