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评课
再听五年级上册的《找规律》教学内容,又有了很大的收获。
五年级上册的《找规律》内容要求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同时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发现盆花、彩灯、彩旗三种物品的摆放规律并进行简单的计算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五年级的学生能,四年级的学生能,三年级的学生同样能。既然这样,那么怎样使知识合理、合适地走进五年级学生的视野,使该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受益?听了朱老师的教学后,有了新的启发与收获。
首先,朱老师让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丰富逐步优化的过程,本课的重点之一是在“找规律”上。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规律呢?这是周期规律,即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几个物体合成一组,依次重复出现,这种规律最重要的特征是,每组中相同序号的物体都是完全相同的。在寻找规律时,朱老师引导学生确定是不是这种规律,是否符合这种规律的特征(重复出现),如果是,那么每组有几个物体组成,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使学生对规律有了清晰透彻的理解掌握,从而利用规律通过除法计算找到某个序号的物体是什么。教材中关于彩旗、灯笼和盆花的三个问题是分别是:“从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照上面那样排下去,从左边起第17盏彩灯是什么颜色?第18 盏彩灯呢?”、“从左边起第21面、第23面彩旗分别是什么颜色?”。朱老师详细教学的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找到规律,并用“-------的排列是有顺序的,是按-------的顺序排列的,每----一组”的句式训练帮助学生叙说规律,接着用不同的策略(画图、列举、计算)引导学生建立起关于简单周期问题的模型。通过不同的策略进一步强化规律的内涵,形成一种简约化的思维品质,从而变浅表式的认知为深层次的探究。
其次,朱老师在教学中,当除法算式列出来之后,他很注重引导学生说出算式的含义。当讲到余数时,他能引导学生说清余数表示的是第几组的第几个,前面有几组是完整的,还剩下几个。这样就使学生的头脑中再现直观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同时也为下一课,求每种物体的个数埋下伏笔。
商讨: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也是本课的重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中了解到解决问题可能有多种途径,开阔思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分析比较,在认知矛盾中领悟到针对不同的问题需要用不同的策略去解决,培养优化意识。在优化策略方面,可以让学生自己认识到通过画图和数的奇偶性来解决此类问题的局限性和列式计算的简洁性及通用性。我们不需要去评价某一种方法的好与坏,但是可以比较出各种方法的利与弊。譬如对于一一间隔的规律而言,利用数的奇偶性解决就非常合适!当一些学生对列式解题有困惑时,画图验证一下不也是很好的吗。在这一点的教学上如果朱老师注重了引导学生区分每种方法的利弊,引导学生学会在思考的基础上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那么,课堂教学效果也许会更好。